(相关资料图)
俗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类不仅可以识别同类的容貌,还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同类的面孔情绪。那么动物眼中的人类是什么样的?动物是否能识别人类的不同面部表情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8月8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戴辑团队在《动物学研究》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猕猴在识别不同物种的面孔情绪时的不同特点。
研究团队基于情绪影响时间知觉这一特性,通过巧妙的行为任务构建了猕猴对于人类或同类情绪面孔的时间感知曲线,并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量化了猕猴观察情绪面孔时瞳孔和眼动轨迹的变化过程,发现猕猴对于情绪面孔同物种偏好性,从而为将来基于猕猴研究情绪面孔的加工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构建情绪感知曲线
研究人员以实验猕猴为对象,研究猴如何看待猴类和人类的情绪面孔。
“由于猴子无法用语言来告诉我们它们的感受,我们首先开发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范式来间接体现猴子的客观反应。”论文通讯作者戴辑介绍,由于情绪信息能够无意识地影响行为,包括时间知觉行为,于是研究人员训练猕猴进行了一项时间知觉任务,通过考察猕猴对人类和猴类的中性、正性、负性面孔的时间感知行为,间接推断猕猴对情绪面孔的感知。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人类情绪面孔图片在猕猴面前随机呈现0.4秒、0.67秒,0.9秒,1.1秒,1.33秒或1.6秒,猕猴需要注视情绪面孔图片直到图片消失,然后通过选择屏幕上的绿色或者红色光斑来告诉实验人员,它判断面孔呈现时长是长于1秒还是短于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