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轻拂,水跃鱼清。7月28日,新晃放流5万尾湘华鲮;7月31日,24万尾湘华鲮从会同县游入沅江流域……自2008年怀化市人工增殖放流以来,已有数百万尾湘华鲮回归母亲河,极大地丰富了流域内本土鱼类资源。
从种群数量不足千斤到年繁育苗千万尾;从濒临灭绝到百万幼鱼重游江河;从青春不惑到花甲之年……一条土著鱼,17年拯救路!
(资料图)
耗时17年守护一条鱼,原因为何?
研究表明,地球每消亡1个物种,就会有10至30种倚赖其生存的动植物灭绝。更令人心惊的是,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速度成百倍增长,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1/3的淡水鱼类濒临灭绝。
诚然,物竞天择是不变的自然法则,但这一演变过程中,如果缺少鱼类净化水体、啃食藻类,加速丧失的物种多样性与日益污染的河流,必将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反噬人类。
对土著鱼湘华鲮的保护,其重要性不仅仅是这一物种的兴衰,更是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保护的关键。
阳光下美丽的湘华鲮。
阳光下美丽的湘华鲮。
濒危:年产不足500公斤
湘华鲮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说起。
彼时,湘华鲮是沅江流域内的“优势土著”,占酉水鱼类捕捞总量的三分之一。作为湖南省特有的大型野生经济鱼类,一句俗语曾广为流传:“世界仅在中国有,中国仅为湖南有”,九十年代后,新增一句“湖南仅在洪江区有”,其独特性可见一斑。
与常见的鱼类不同,湘华鲮“颜值”出众。它体型修长,体色青绿,体侧鳞片中心呈鲜亮的橘橙色斑点,腹部为银白色,各类颜色绚丽交织,赏心悦目。
“高颜值”只是它的加分项。专家研究发现,栖息于江河上游底层的湘华鲮,以长在河流岩石上的硅藻或植物碎屑为食,拥有净化河流水质的“超能力”,能帮助河流的生态系统修复损伤。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座座拦河电站将产卵场地淹入库底,需在急流浅滩处产卵的湘华鲮,洄游通道被迫阻断,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90年代,湘华鲮在湘江、澧水中消失;2007年,资江与沅江年产量不到0.5吨。其后,仅在沅水上游的部分河道发现少量个体,一个稍大的冰柜就能全部装下。
拯救湘华鲮,刻不容缓!
工作人员检查湘华绫繁育情况。
守护:一群人的情怀与热爱
2006年,由湖南省水产科研所副所长李传武主持的湘华鲮鱼类物种保护工作启动。来自湖南省水产科研所、怀化市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洪江区畜牧水产(局)事务中心的50多位水产科技人员,对湘华鲮开始物种拯救。
项目启动前,老一辈研究过湘华鲮亲本繁育的专家曾真切劝诫李传武:“湘华鲮在池塘养不活,育苗无法人工繁育,这条路不好走。”“我没法看着它们灭绝,再难也要试试。”忆及往昔,李传武犹记当年的铿锵之言。
同年,科研团队从沅水洪江段收集野生湘华鲮300余条,并在中方县五龙溪水库建立研究基地。
然而,人工驯养不同于自然繁殖,对“娇气”的湘华鲮来说尤甚。水温、PH值、溶氧、氨氮……都会影响它的生长繁育。仅水温一项,便差点让科研团队“原地解散”。
2007年秋,由于对湘华鲮的生态生理特性认知较少,团队长期使用低温水流养殖,导致湘华鲮爆发小瓜虫病,仅仅2天时间,300余条原种亲本全军覆没。(注:野生湘华鲮称为“原种”,由原种人工繁育的第一代为“子一代”。)
没了实验对象,研究如何继续?湘华鲮真的不能人工养殖吗?神经紧绷,有人分神意乱。“既然选择做了,再难也得干下去,我们重新收集原种亲本,另选研究基地。”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渔业发展部长余长生说,当年李传武的话如寒冬送暖,坚定了团队继续研究的信心。
邵阳市、洪江市、会同县……辗转一年,科研人员化身“渔夫”,跟船捕鱼;化身“走卒”,问迹市场。负责收集亲本的向兴,曾骑着摩托车,远赴50公里外收取湘华鲮。他们事必躬亲,用双脚丈量湘资沅澧“四水”,行迹踏遍湘楚各地。
2008年岁末年初,李传武一行在沅水洪江区河段找到300多条湘华鲮原种。自此,“怀化市洪江区湘华鲮人工保育点”挂牌落地。寒来暑往,沅江河上的几十个网箱、300多条“土著鱼”,无声地见证着岁月痕迹。
袁隆平院士提笔发声。
攻坚:历时十二年终实现规模化繁殖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省水产科研所工程师、博士梁志强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便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那时,怀化尚未开通高铁,交通极为不便,从长沙往返洪江区至少得15小时。每年4月下旬到5月是产卵盛期,一旦错过只能明年重来。为此,在沅水河上的网箱养殖基地,梁志强等人在破旧小船内搭起简易床铺,一住便是2—3个月。
他们之中,既有20多岁的青年,也有耳顺之年的长者。为了实现人工繁育的既定目标,团队无分老少,主动实行“007”工作模式。负责基地养殖生产管理的李建成,十几年吃住在简陋的鱼排上;时任洪江区畜牧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张在永,每到湘华鲮繁殖季节,便推掉所有行政事务,全身心投入繁殖研究……
亲本培育、催产剂配方研究、最佳孵化方式……漫漫拯救路,处处是难关。“拿养殖环境来谈,我们试过流水、池塘、网箱和工厂化四种模式,通过多次测试比较,才得出最适合湘华鲮的养殖环境。”梁志强说,仅选取最适宜的养殖环境便耗时3年。
开蒙播耘,每一个突破都历经艰辛。“我们这群人,有的从毕业到生子;有的从而立到退休;有的从青丝到白发……”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梁志强满眼笑意。
2007—2011年,研究人员共催产24批次,产卵68.6万粒,孵化鱼苗37.2万尾。
2012—2015年,重点攻克湘华鲮子一代的人工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
2016—2018年,繁殖湘华鲮鱼苗261.8万尾,且子一代亲本培育成熟,实现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繁育。
湘华鲮,从灭绝边缘被“硬生生”拉了回来。
工厂化养殖基地。
延续:保护湘华鲮意义深远
2018年,最新版《湖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发布,湘华鲮被列入湖南省核心保护物种之一。继2009年后,湘华鲮再次“入围”,其濒危程度依然令人堪忧。同年冬,袁隆平院士提笔写下:保护湘华鲮,意义深远。
为何实现全人工繁殖,仍然不能延续物种?前省政协委员彭钧认为:扩大湘华鲮种群数量,仅靠增殖放流与科研工作者“为爱发电”,显然不够,只有通过大规模人工繁育种苗,再进行种苗投放,同时发挥其经济价值,让湘华鲮走上百姓餐桌,才能真正延续物种。
彭钧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研究期间,李传武带领的科研团队先后发表了22篇论文和3项专利,涉及种群生态、繁殖生理、驯化养殖等方面,《湘华鲮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论文提出:湘华鲮不仅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鱼胖胖能带来硬邦邦的经济效益。
为了吸引投资,彭钧牵头游说相关企业和养鱼大户。然而,湘华鲮名气虽响,但生长速度缓慢,商人无法看到眼前效益,彭钧的游说全部夭折。
2019年冬,怀化市政协委员、本土企业家张在权加入科研团队,成立怀化天鲮自然保护有限公司,湘华鲮的市场化真正走出实质性步伐。谈及为何投资,张在权笑道:“人活着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资本的注入,也为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工厂化孵化车间、鱼苗养殖池、亲本培育池、尾水处理等设施设备陆续建成投产。
2020—2023年,湘华鲮的研究取得持续性突破:苗种获取首次突破8万尾;人工繁育出苗率提高至30%以上;人工养殖生长速度由4年每公斤,缩短至3年两个月……提及湘华鲮的未来规划,张在权谈道:“全面投产后,公司还将申报研学基地,筹建‘沅水渔文化馆’,我们希望流传千年的渔文化得到延续。”
一条鱼的哀鸣微乎其微,但一群鱼的哀鸣震耳欲聋。人类无法挽留每一个物种,但必须为之努力。我们何其有幸,一群诸如李传武、梁志强、张在永、向兴、余长水在内的水产科技工作者,在由死向生的征途上,为一条鱼的兴亡而不懈努力。
来源:掌上怀化
全媒体记者 杨丽红 李娟芳
编辑/吴豪 编审/马亚晖 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