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靖康之变,赵鼎不愿屈身金国扶持的伪齐;宋弱金强,赵鼎屡有谏言,直言救时;两度为相,赵鼎的刚正令忠义之士敬仰,却也树敌无数;秦桧构陷,赵鼎被一贬再贬,甚至绝食而亡。这位为了南宋奉献一生的股肱重臣是如何扶大厦之将倾,又是为何含恨九泉的呢?
一、国将倾颓,整饬朝纲
(相关资料图)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北宋都城开封被破,康王赵构南渡建炎,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间接促进了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然而在赵鼎眼中,只有皇帝被俘受辱、国破丧地、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
靖康二年(1127),原宋观文殿大学士张邦昌被金人扶持傀儡皇帝,百官纷纷抵制,赵鼎也在其中,他不仅不愿意在立张邦昌的议状上签字,甚至率先归家表示不仕。直到张邦昌请宋哲宗元祐皇后垂帘,献大宋国玺,还政于康王赵构,赵鼎才同意任职,但最后还是南渡追随赵构了。
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南宋王朝拉开了序幕,赵鼎曾上书《陈防秋利害疏》《论敌退事宜》《论畏避苟且欲上下任责》《论回跸》《论西幸事宜状》等札子,提出很多符合实际的建议,比如收回将佐的人事权、整顿中央吏治、改革地方行政、经营巴蜀以图关中,都被赵构采纳,于是受到重用。
南宋建立之初,赵构威严不足,群臣不遵法,边将多骄横,为了谋取功绩,名将王德不仅不顾朝廷下发的随韩世忠追击的命令,还杀了前来阻止自己的韩世忠亲将陈彦章,虽然王德有所斩获,但赵鼎依然将他关押治罪,还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于是诸将肃然。有了赵鼎的强硬手段,赵构得以顺利收回部分兵权,不至于指挥不动边军。
二、朝堂之争,跻身宰执
南宋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有金人南征的压力,内还有皇权与相权之争、求和派与主战派的对立、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建炎四年(1130),支持皇权至上的赵鼎和坚持相权凌驾皇权的吕颐浩之间的斗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在赵构的支持下,赵鼎罢免吕颐浩,下诏复授赵鼎为御史中丞,再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此后赵鼎很多时候都是坐镇中枢的。
建炎四年(1130),金将完颜昌南侵,赵鼎命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人前往抵抗,赵鼎甚至为刘光世筹集银帛二万匹两,为渡江赏军之费。然而由于不久前赵鼎主持撤销了御营使,使得将领们惶惶不安,除岳飞出兵外,其余各部皆按兵不动,以至于楚州等地失守,赵鼎上疏请求去职。
转为地方安抚大使后,赵鼎还和韩世忠、岳飞等将领打好关系,尤其是他知道岳飞是南宋抗金的支柱,不仅与岳飞推心置腹,还为岳家军筹集军费,向赵构请求让舒、蕲二州听岳飞节制。绍兴三年(1133),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派遣使团南下,就在赵构满怀期待能够达成和约时,等来的却是金国想要“宋与齐划江为界”,这连赵构都无法接受,于是赵鼎被召回朝中,为参知政事。
绍兴四年(1134),岳飞出兵收复襄阳,背后就是赵鼎的推荐和支持,为了岳飞能够全力抗金,赵鼎先后上《乞赐岳飞亲笔》《乞遣中使训谕诸帅应援岳飞》札子,又请赵构亲笔诏监司帅守饷岳飞军,这才使得岳飞没有后顾之忧,赵鼎也进一步受到赵构的重用,授任他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
三、老成谋国,建议亲征
赵鼎是南宋政坛上少有的多面手,他很早就看出了攻略巴蜀对南宋收复故土的重要性,也曾数次为赵构举荐人才,更是能在兵事上有独到的见解,能在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名将抗金时不拖后腿,最关键的是他还颇识大体,哪怕与吕颐浩、张浚等人政见不合,他也没有为了上位而作出构陷、打压的勾当。
绍兴四年(1134),为了逆转自己在战场上受挫的不利局面,不愿给南宋喘息之机,金国和其扶持的伪齐再次策划大举南侵,而在此之前,南宋著名奸臣秦桧南归,赵构与他见面后,两个南宋求和派最大头目达成共识。但求和不是投降,此次金国出兵,明面上是伪齐的邀约,赵构能够容忍和金国平起平坐,可你伪齐算什么,顿时怒不可遏。
就在这时,赵鼎坚决支持赵构御驾亲征,“今亲征出于圣断,将士可奋决,可成功”,当得知韩世忠于前阵破敌后,担心赵构因此改变主意的他又谏言曰:“自诏亲征,士皆鼓勇,陛下养兵十年,正在一日”。但当赵构蠢蠢欲动,还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时,又是赵鼎让他按捺躁动。
不知敌情,就擅自踏入险境,这和汉高祖刘邦被围困白登有何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汇报军情,称金军大集,“然后知鼎之有先见也”。绍兴五年(1135),金人南逃,赵鼎着手在收复的失地上重建秩序,以至于“以边事付浚,而政事及进退人才专付于鼎”。
四、相忍为国,含恨九泉
“浚当留,臣当去,其势然也”,原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却因为政见理念不合而站在对立面,赵鼎不仅没有因为自己坐镇中枢就构陷张浚,反而向赵构申请罢免自己的相位,为的是不与张浚反目。可惜张浚还是搞砸了,他罢免了作战不力但很有威望的刘光世,又因为举措不当引发了淮西兵变。
为了不让事态进一步恶化,赵鼎又复起为相,他不仅安抚淮西,还出面保住了张浚的命,而在此之前,张浚就因为兵败富平而长期被废置,还是赵鼎推荐他复出。“浚罪不过片策耳。凡人计虑,岂不欲万全”,赵鼎保下的不仅仅是张浚的命,更是保证了主战派有大将可以北伐。
然而无论是赵鼎还是张浚都没有想到,被他们认为是“可共兴大事”的秦桧变了,从昔日热血的主战派摇身一变,成了明为“议和”,实则“投降”的佞臣。赵鼎虽然保守且主张议和,但那是权宜之计,“今日之事如人患羸,当静以养之”,哪怕是主持与金议和,赵鼎也在极力维护宋朝的利益和国格,是为了积攒实力,有朝一日收复北方失地。
然而秦桧就不一样了,他是个政治投机者,他深知要想出人头地,必须行非常人之道,他曾主战,是因为他在北宋时位阶不高,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表现出共赴国难的不屈模样;受俘入金,他就因为曲意逢合而得到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的赏识;南归宋朝,他看出了赵构只想偏安南方的心理,于是力主议和,甚至不惜打压包括举荐自己在内的赵鼎等人,于是赵鼎被一贬再贬,最终绝食而亡。
“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南宋朝廷中,不乏有赵鼎、张浚、岳飞这样的忠心为国者,也不缺心向赵官家的忠贞之士,但变的是赵构这个皇帝,他宁愿舒舒服服偏安一隅,也不愿再拿已经掌握的江山去冒险,宁愿选择俯首称臣、屈辱求和,也要约束甚至杀害忠臣良将,以至于错失良机。有这样一个皇帝在,赵鼎等人又如何谈北伐呢?